【社交电商网北京11月27日讯】(虎嗅网)2019年11月20日,阿里巴巴集团(以下简称阿里)宣布“国际发售与香港公开发售”的最终发售价为每股176港元(22.5美元),代码9988。扣除发行费用集资净达875.57亿港元,折合112亿美元。假如“超额配股权”悉数行使(行权期为11月20~12月20日),募集资金净额将达129亿美元。 按照惯例,在香港首次发行时仅将全球发售的小部分(通常不超过10%)向香港各级别的投资人(包括散户)公开发售,如果超额认购倍数超过20倍则启动“重新分配程序”增加在港发售数量。 阿里全球发售数量为5亿股(不包括超额配股),考虑到阿里盘子大、股价高及香港当前局势,原定在香港公开发售1250万股,占比仅为2.5%。由于超额认购倍数达到41.4倍,启动重新分配,在香港公开发售股票数增至5000万股,最终19.57万个账户成功获配。 国际发售数最终确定为4.5亿股,亦获超额认购,承销商行使“超额配股权”的可能性较大。 低调的“故地重游” 此次公开发售是阿里第三次与香港结缘。 2007年阿里旗下B2B业务在港IPO,募集116亿港元,5年后私有化退市; 2013年香港是阿里整体上市的首选地点,经广泛讨论,香港资本市场还是不肯接受“同股不同权”。于是,阿里远赴纽约,但马云放话“I will be back”。 2014年,阿里在纽交所上市,募资250亿美元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。 2018年港交所痛定思痛,宣布接受“同股不同权”,大陆新经济公司如过江之鲫,港交所“八家公司敲四面锣”。 2019年6月,坊间对阿里在香港上市的预期已经很强,因众所周知的原因11月末才成为现实。 阿里“回家”是相对2012年“离家”而言的,在上海或深圳上市才是真正的回家。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,今天的香港不是昔日的香港。正如张勇所言,“香港的创新,香港资本市场的改革”使阿里、小米、美团等新经济公司有机会在港交所挂牌,撼动香港资本市场金融、房地产企业市值占绝对优势的局面。 与2014年的大张旗鼓相比,阿里这次选择了低调。依据港交所授予的豁免,阿里在通过聆讯前没有对外公布任何关于上市的进展,聆讯后也只有零星报道见诸媒体。 公开发售于11月15日开始,彼时港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于“第六届区议会选举”。11月25日,区议会选举计票(24日投票),阿里于同日公布《发售价及配发结果》,显然不是巧合。 11月26日上市当天,阿里邀请的嘉宾及媒体都非常少,整个流程持续不到半小时。CEO张勇简短发言的中心是“感谢”和“回家”。 阿里在香港的首个交易日,股价收于187.7港元,涨幅6.65%,总市值超过4万亿港元,超过腾讯(3.2万亿港元)。 |
导
航
航